第70章 以仁立身,方得从容
其乐自得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70章 以仁立身,方得从容,历史的回响: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,其乐自得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
暮色渐浓,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,街道上行人行色匆匆,有人眉头紧锁为生计奔波,有人笑容满面享受生活的惬意。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百态里,孔子那句 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” 悄然浮现于脑海,如同一面明镜,映照出人性在困境与安乐中的不同抉择,也揭示了 “仁” 作为立身之本的深刻内涵与永恒价值。
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”,短短十余字,精准地勾勒出缺乏仁德之人的生存困境。“约”,可理解为贫困、困顿的处境;“乐”,则代表安逸、享乐的环境。对于不仁者而言,身处困境时,因内心缺乏坚定的道德支撑和精神信仰,往往难以坚守正道,容易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择手段;而在安逸享乐之中,又会沉溺于欲望的满足,迷失自我,无法长久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。“仁者安仁”,是说有仁德的人安于行仁,将 “仁” 视为内心的准则和生活的方式,无论处于何种境地,都能坚守本心;“知者利仁”,则表明有智慧的人认识到 “仁” 的价值,能够从行仁中获得长远的利益,所以主动践行 “仁” 道。这一观点,不仅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本质,更为我们指明了修身养性、安身立命的方向。
一、不仁者:困境与安乐中的迷失
(一)困境中的挣扎与堕落
在历史的长河中,因不仁而在困境中迷失自我的例子不胜枚举。秦朝末年,天下大乱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赵高身为宦官,却在权力的诱惑下,丧失了基本的仁德与忠诚。面对秦二世统治下的内忧外患,他不仅没有辅佐君主稳定局势,反而为了一己私利,指鹿为马,排除异己,霍乱朝纲。在国家陷入困境时,他不是想着如何解救百姓于水火,而是通过阴谋诡计谋取更大的权力,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。他的行为,正是不仁者在困境中为求自保、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典型写照。
现实生活中,也不乏这样的现象。一些人在经济困难时,选择了盗窃、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道路。他们或许是因为生活所迫,但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缺乏仁德的约束,没有坚守住道德的底线。例如,曾有报道称,某些失业人员为了获取钱财,组成诈骗团伙,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,以虚假的保健品推销进行诈骗。这些人在困境中,放弃了良知,将罪恶的手伸向了弱势群体,不仅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,也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,受到了法律的制裁。
(二)安乐中的沉溺与迷失
当不仁者处于安乐的环境中时,同样难以抵御欲望的诱惑,容易陷入堕落的深渊。唐玄宗李隆基在统治前期,开创了开元盛世,使唐朝达到了鼎盛。然而,在取得辉煌成就后,他逐渐沉迷于享乐,宠信杨贵妃,重用杨国忠等奸佞之臣。在安逸的生活中,他忘却了治理国家的责任,不再励精图治,导致政治腐败,社会矛盾激化,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。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,百姓也陷入了战乱的痛苦之中。唐玄宗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不仁者在安乐中丧失进取之心,被欲望蒙蔽双眼,最终走向衰败的过程。
在现代社会,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,一些人在财富和地位面前迷失了自我。某些企业主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,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,不惜违反法律法规,偷工减料,损害消费者的权益。他们沉迷于金钱和权力带来的快感,忘却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,最终不仅企业声誉受损,自己也面临法律的严惩。还有一些人在功成名就后,贪图享乐,生活奢靡无度,沉溺于酒色之中,最终导致家庭破裂,身败名裂。这些都印证了孔子所言,不仁者无法在安乐中长久地保持清醒和自律。
二、仁者:困境与安乐中的坚守
(一)困境中的坚韧与担当
与不仁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仁者在困境中始终坚守 “仁” 的信念,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与担当。北宋着名文学家范仲淹,自幼家境贫寒,生活困苦。但他并未被困境击倒,而是刻苦读书,立志以天下为己任。他在求学期间,每日仅以稀粥为食,生活极为清苦。然而,他依然专注于学习,心怀家国天下。后来,他为官一方,积极推行改革,关心百姓疾苦。即使在遭受贬谪、仕途不顺的情况下,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,写下了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 的千古名句。范仲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者在困境中安于行仁,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,一心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高尚品质。
在当代社会,也有许多像范仲淹一样的仁者。张桂梅校长扎根贫困山区多年,为了让山区女孩能够接受教育,她克服了重重困难,四处奔波筹集资金,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。在办学过程中,她面临着资金短缺、师资不足、学生辍学等诸多问题,但她始终没有放弃。她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学生,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关怀每一个孩子。在她的努力下,许多山区女孩走出了大山,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张桂梅校长在困境中坚守教育初心,践行 “仁” 的理念,展现了伟大的人格魅力。
(二)安乐中的清醒与自律
仁者即使身处安乐之中,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律的品质。北宋文豪苏轼,一生才华横溢,深受皇帝赏识,也曾在仕途上一帆风顺,享受过荣华富贵。然而,他并未因此而迷失自我。在为官期间,他始终关心百姓的生活,积极为百姓谋福利。无论是在繁华的京城,还是在偏远的地方任职,他都兢兢业业,致力于改善当地的民生。即使在被贬谪到黄州、惠州、儋州等偏远之地,生活条件艰苦,但他依然乐观豁达,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。苏轼在安乐时不骄不躁,在困境中不怨不艾,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,以 “仁” 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他人,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。
在现代社会,也有许多企业家在取得成功后,依然保持着谦逊和自律的品质。他们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,积极回馈社会,投身公益事业。例如,曹德旺创办的福耀玻璃,在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后,他将大量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,捐款捐物,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、医疗等事业。他始终认为,企业家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,更要承担社会责任,要以仁爱之心回馈社会。曹德旺的行为体现了仁者在安乐中不忘本心,积极践行 “仁” 道的精神。
三、智者:以 “仁” 为利的智慧抉择
(一)“仁” 与长远利益的关联
智者深知,践行 “仁” 道并非只是一种道德要求,更是一种能够带来长远利益的智慧选择。在商业领域,那些秉持诚信经营、关爱员工、回馈社会理念的企业,往往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以海尔集团为例,在创业初期,海尔面临着产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。当时的海尔总裁张瑞敏果断决定,将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毁,以此表明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。这一举措虽然在当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,但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,树立了海尔良好的品牌形象。此后,海尔凭借着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,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家电企业。海尔的成功,正是因为其管理者认识到了诚信经营这一 “仁” 的理念所带来的长远利益。
在人际关系中,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的人,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。一个懂得关心他人、乐于分享的人,往往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。当他遇到困难时,身边的人也会愿意伸出援手。相反,那些自私自利、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,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好处,但从长远来看,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,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(二)历史与现实中的智者典范
春秋时期的管仲,是一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。他辅佐齐桓公时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。管仲深知,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,必须以民为本,施行仁政。他重视农业生产,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,鼓励商业发展,促进了齐国经济的繁荣。同时,他还加强军队建设,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。在他的治理下,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。管仲的成功,源于他对 “仁” 的深刻理解和运用。他明白,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才能稳定发展,而这正是实现齐国长远利益的关键所在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