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弹药一体化
眼魔的秋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67章 弹药一体化,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,眼魔的秋波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少爷真是聪慧过人。”高贯立即恭维道,却又话锋一转,“但这样做很危险。”
“为什么?”李国助不解。
“因为炮膛里难免有未燃尽的火药残渣,可能残留火星,有引燃火药包的风险。”
高贯有条不紊地答道,
“火药包和炮弹分开装填,药包被意外引燃,不过就是放个空炮。”
“但若是捆绑在一起,一旦药包被意外引燃,就可能引起炸膛。”
“不过炮学委员会正在研究消除这种隐患的方法。”
“等研究出可靠的方法以后,我们就会把炮弹和火药包捆绑在一起。”
“也就是说……你们早就有人想到这个办法了?”
李国助终于反应过来了。
“没错。”
高贯嘴角一扬,那表情就像是在说“刚才就是恭维你的”。
看来古人是真的不能小看呀……
火炮弹药一体化的点子在拿破仑时代之前,应该是已经有了……
可能是存在什么问题一直找不到解决方法,才没在17世纪普及……
到拿破仑时代,应该是被法国找到了办法,才在法国炮兵里流行起来……
李国助的推测是对的。
事实上,在三十年战争中,为提升野战炮射速,瑞典军队就尝试过将绒布火药包与球形弹丸用绳或布带简单捆扎,形成临时组合体。
但是很快,血的代价就让瑞典炮兵认识到这种做法看似简单,实则存在致命缺陷。
若火药包与炮弹结合不紧密,装填时摩擦或炮膛余热可能引燃火药,导致炮膛爆炸。
当时的瑞典军队就曾因捆绑不标准,出现多起炸膛事故。
捆绑不严会导致火药燃烧时燃气从缝隙泄漏,降低膛压,导致射程缩短甚至炮弹卡膛。
捆绑过紧或过松都会拖慢装填速度,反而抵消战术优势。
瑞典军队始终没有找到解决办法,最终不得不放弃弹药一体化。
但在三十年战争后,这一方法却逐渐被法国、普鲁士等国采用。
法国在17-18世纪发展炮兵时,通过“技术改进+制度规范”双管齐下的方式,逐步解决了弹药一体化的安全隐患,最终在18世纪初实现药弹结合标准化。
1620年代,法国化学家采用尿液结晶法提纯硝石,将黑火药残渣率从30%降至8%,减少膛内火星残留引燃风险。
1670年代,法国炮兵在定量火药包外涂石墨粉,降低摩擦静电,实验证明可减少60%意外点火。
1690年代,他们在实心弹与火药包间增加浸蜡橡木垫,缓冲撞击。
1700年代,他们将霰弹筒与火药包用锡箔包裹,形成临时一体化弹药,但保留快速撕开功能。
以上是技术改进,下面则是制度保障。
一是标准化生产。
皇家火药厂统一生产火药包,误差≤0.1磅;
弹药配套编号,每门炮配专属弹药箱,火药与弹丸同批次生产,减少兼容性问题。
二是规范操作。
法国《1680年炮兵条例》规定:
装填时必须用铜质推杆,防静电。
弹药车距火炮≥15米,防连锁爆炸。
装药前由炮长、装填手、记录官分别检查,所谓“三查制度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