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0章 翻译经书是个大工程
吾无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20章 翻译经书是个大工程,大唐:萌娃小兕子,宠无极限,吾无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殿内没有供奉佛像,也没有陈列宝物,而是用一种近乎全景的方式,再现了一个宏大的工作场面。
数十个栩栩如生的人像,被分成了好几个区域,有的围坐在一起,神情专注地聆听着什么;
有的则伏在案上,奋笔疾书;还有的在互相校对着手中的卷册,激烈地争论。
而在所有人的最中心,一个清瘦的僧人塑像,正手持一卷贝叶,口中仿佛在念诵着经文。
“这是……”李世民看着这场景,有些不解。
“这是在做什么?如此多的人?”
李泰也看出来了,这似乎是在描绘抄录经书的场面,可这阵仗,未免太大了些。
“伯父,您觉得,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六百五十七部经文,是如何将它们从梵文,变成我中原人人都能读懂的文字的?”陈晨反问。
“自然是法师他亲自翻译。”李泰不假思索地回答。
在他想来,玄奘法师佛法精深,又通晓两国语言,翻译经文自然不在话下。
“他一个人?”陈晨笑了。
“青雀,你也是饱读诗书之人,你觉得,翻译六百多部典籍,需要多长时间?”
李泰一怔。
他张了张嘴,却说不出话来。
他自己校注典籍,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,耗时耗力。
六百五十七部,那是一个他无法想象的数字。
若只靠一人,穷其一生,恐怕也难竟全功。
“玄奘法师的伟大,不仅在于他西行取经的毅力,更在于他开创了一套前无古人,甚至可以说是后无来者的翻译体系。”
陈晨指着那片忙碌的塑像群,声音里透着一股敬佩。
“这里,在当时,与其说是译经的禅院,不如说是一座专门处理知识的工坊。”
“工坊?”李世民对这个词很敏感。
“是的。”
陈晨点头,开始为他们揭示这宏大场面背后的秘密。
“看,最中间那位,是‘译主’,也就是玄奘法师本人。他负责口述经文的原意。”
“他旁边,有‘证义’,也是通晓梵文和佛法的高僧,负责确认译主对经文的理解是否准确无误。”
“再旁边,有‘缀文’,他们只负责听译主念出的梵文,将其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,变成汉字,但不求通顺,只求精准。”
“然后,这份初稿会交到‘润文’的手上。”陈晨指向另一组人像。
“这些人,通常是当世的文学大家。”
“他们不一定懂佛法,但他们精通文法,负责将那些生硬的直译文字,修改得流畅优美,符合中原的阅读习惯。”
“最后,还有‘笔受’、‘证梵’、‘校勘’等多个环节,层层把关,确保每一个字,每一句话,都既不失原意,又通俗晓畅。”
整个大殿,鸦雀无声。
李世民、李泰、李承乾,所有人都被这番话震得脑中一片空白。
他们设想过玄奘孤灯苦读,也设想过他有几个弟子帮忙研墨抄写。
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,翻译经文,竟然可以是一项如此精密、如此庞大、分工明确的系统工程!
这哪里还是个人的学问,这分明是集一国之力,在进行最高层次的文化引进!
“这……”
李泰的嘴唇动了动,只觉得自己的喉咙有些干涩。
“原来……经是这样译出来的。”李世民的呼吸也变得有些粗重。
他不是学者,但他是一个帝王。
他比任何人都懂得,这样一套体系的价值。
这套体系,可以用来翻译佛经,自然也可以用来翻译算学、天工、农桑、律法……任何一种知识!
大唐,缺的不是人才,而是将知识高效转化成力量的方法!
玄奘带回来的,哪里仅仅是佛法。
这分明是一套处理和吸收外来文明的无价之宝!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