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光山色与人亲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31章 清朝版菊花台(清朝各时空诸事记),刷视频:震惊古人,水光山色与人亲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顺治:那你带上朕和皇额娘,咱们三人把日子过好,比什么都强。

多尔衮:……

剃发令已经实行三年了,现在是撤销也不行,继续也不行。

继续,只会加重百姓反抗之心。

撤销,百姓也不会感恩戴德。

如果没有天幕的话,倒是能引导成新朝大度之举,可这不是有天幕吗?百姓也不傻。

而现在,本来是一盘散沙的各方势力,虽然谈不上齐心协力,但也达成了共识,先搞死大清。

永历朝廷、张献忠、李定国、郑成功、张煌言,李自成遗部李过、郝摇旗、李来亨等等。

他们不齐心的时候,清军可以逐个击破。

但他们现在铁了心,要先搞清朝,谁来都头疼。

多尔衮又想到吴三桂,咒骂一声混蛋。

吴三桂不知怎么想,居然搞出了一封崇祯遗诏,表明他自己是依照崇祯帝的计划,潜伏进入清朝的,只等时机成熟,就要重造大明。

而,现在,时机成熟了。

不管天下人信不信,反正吴三桂信了,打出大明旗帜,反了!

然后,明朝投降将领,有样学样。

在湖南的平南大将军孔有德也拿出遗诏,说自己和耿仲明、尚可喜都是奉命潜伏,也反了。

所以,现在京师的汉八旗处在一种薛定谔的状态,似反未反。

多尔衮不敢调动满蒙八旗监视,本来人家没想反,你一监视,他们也掏出崇祯遗诏怎么办?

可不监视,万一他们真的掏出崇祯遗诏,说自己是奉命潜伏,又怎么办?

换防,换哪儿去?

守外城,他们会不会打开城门喜迎王师?

守内城,他们会不会直插皇宫,将爱新觉罗一锅端了?

调去外地?

万一汉八旗误会是派他们去送死,命令刚传下去,汉满八旗就要在北京城火并了。

刹那间,多尔衮竟然和皇太极有了一样的想法,不行就学蒙古西征吧。

女真本就从苦寒之地来,中原丢了就丢了,本来就不属于自己。

中原是花花世界,欧洲难道就不是花花世界了?

至于中原决出了新的王者,会不会打到欧洲来,多尔衮的态度是无所谓。

都能看到天幕,你们能研究科技,我们就不行了?

万一真打不过,大不了发挥百年后的优良传统,割地赔款呗。

不是自家的,不心疼。

想着想着,多尔衮心中居然有种快感。

百年后,欧洲让大清割地赔款。

自己此刻打过去,未来割他们的地,压榨他们的百姓,赔款给中原王朝。

越想越魔幻。

皇太极:十四弟,懂我。

多尔衮:放心,我会带上瓶子和福临的,我们三个会把日子过好的。

皇太极:……

~~~~~~

康熙,幼年。

在鳌拜的一统操作下,北地在明面上稳住了,但也仅仅是明面上。

吴三桂尊奉永历帝,联合李定国、郑成功,打起驱逐鞑虏、恢复华夏的口号来势汹汹。

北地若是大败一次,明面上稳住的人心就要没了,士绅、百姓绝对会大开城门、喜迎王师。

但若是稳住了,最差也能划江而治许多年。

亲政的康熙,烦恼比幼年的自己少太多了,但也没好到哪儿去。

三藩反了,康熙本想分而治之,坚决打击吴三桂,对耿精忠、尚之信许诺,只要现在息兵,就让他们的藩地成为国中之国。

类似汉朝,却又比汉朝好,朝廷不派任何官员进藩地,封地税收一文钱都不用上缴国库。

很好的待遇,但二人不是傻子。

即便是傻子,手下也有幕僚。

解决了吴三桂,康熙马上就会翻脸,再好的待遇他们也拿不到手。

吴三桂不反,大家与清廷还能维持表面平静,但吴三桂反了,二人不管真实想法如何,只有造反一条路。

三藩一反,四川巡抚罗森、陕西提督王辅臣也反了。

滇、黔、湘、桂、闽、川全失,陕西、甘肃双方打拉锯战。

海上还有郑经虎视眈眈。

亲政不久的康熙脸愁的就像芝麻月饼。

中年的康熙,烦恼并不多。

撤销剃发令,开几场恩科,再减减税,施恩于民,除了一直铁了心造反的反清复明人士,大多数人都选择接受清朝的统治。

康熙唯一的烦恼,就是北边的邻居,以及未来让大清割地赔款的欧洲红毛鬼。

~~~~~~

雍正帝,忙着养生,准备多活些时日。

每天处理奏章,都将弘历带在身边,让他先看,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,雍正帝再指出他方案的对错。

一连几个月,雍正发现弘历并不是隋炀帝那种,故意装出贤明模样蒙骗父母的人。

虽然处理朝政的手段,还有些生疏,但也不像不学无术之人,怎得在后世名声如此之差?

弘历:因为割地赔款之事,大清诸帝的名声,在后世都不太好。

雍正:那为什么朕有好名声?

弘历:可能因为您真的好吧!

雍正没好气的骂道:“一生四万多首诗,一百岁也不过三万六千多天,平均下来,你一天要写两三首,还狗屁不通。”

“这是儿臣的爱好,何况也不是全都狗屁不通,有一首入选了语文课本,并且要背诵!”

“你还骄傲上了?那盖章狂魔又是怎么一回事?”

弘历问道:“历朝历代的皇帝出游,是不是都要在地方刻碑?”

雍正点点头。

弘历又问道:“这和后人在旅游景点刻“到此一游”有区别吗?”

雍正点头道:“本质上没有区别。”

弘历小熊摊手,“儿臣在画作、字帖盖章,就像历朝皇帝在游历之地刻碑一样,皇帝刻碑是为了告诉后人他来过这里,儿臣盖章是为了告诉后人,儿臣看过这幅画作。”

雍正:……

~~~~~

乾隆朝,末年。

乾隆帝正忙着研究禅位大典。

礼部官员制定的流程已经很完美了,但他觉得如果和珅在,能搞得更完美。

于是差人传口谕,杭州防务暂时由和琳负责,让和珅立马回京。

巡视八旗,也不差这一天两天。

自己退位之后,也可以安排和珅去巡视嘛。

历史上,乾隆退位但不让权。

虽然这次比历史上早了数年,但结局是一样的,退位不让权。

朕又不是李渊,被儿子逼退位,朕不死,是皇帝还是太上皇都无所谓,权利只在朕手中。

但和珅上折子,说自己还需要一段时间。

复命的太监,摸了摸袖中的银票,想着在和珅推荐之下收下的干儿子,也帮和珅开口解释。

这干儿子是个孤儿,不识几个字,但为人良善、尊老、孝顺。

认了干爹,就改了姓,跟着太监姓。

这哪是干儿子,分明是亲儿子。

和珅虽然是要偷偷去各地和天地会、白莲教、罗教打交道,但给乾隆的理由无比强大。

他在杭州遇见了一个八十岁的老人,他想到各地去寻访一下七十岁、八十岁、九十岁,乃至运气好一点,找到百岁老人,带他们来京城参加禅位大典。

天降石碑,是假祥瑞。

但若真找来百岁老人……不,哪怕只是九十岁、八十岁,乃至七十岁,只要凑够数十人,这可都是活着的人瑞。

乾隆想了想,在折子上批复,夸和珅有心了,若是找不到百岁,八九十的也行,一定要赶在禅位大典之前到京。

~~~~~~

嘉庆、道光二朝,乏善可称。

二帝施恩于民,取消剃发令,缓解矛盾。

嘉庆帝不慌,和朝臣们慢慢研究如何改革,如何发展科技,若是有可能,也学学红毛蛮夷去殖民。

嘉庆仔细想了想,红毛蛮夷殖民和大清入主中原,其实是一个道理,真论起来,大清玩这套,是他们的祖宗。

说起来很复杂,但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:先杀,再拉。

嘉庆帝不慌,至少现在红毛蛮夷还不敢打进来。

但道光帝慌,很慌。

如今已经道光八年,距离虎门销烟的道光十八年、英国入侵的道光二十年,只有短短十多年了。

有没有办法,十多年发展火器超越蛮夷?

大抵是有的,就得看天幕能不能多放一些科技类的视频。

~~~~~~

咸丰、同治、光绪的情况大差不差,想办法救大清,若是救不了就亡的体面些,至少也要保证爱新觉罗和满洲能活下来。

只要能活下来,一直蛰伏,总能重见天日。

末代帝就没有这些烦恼了。

原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佛寺,清朝改为粥厂,后来又成了监狱。

天幕出现,看了几次,末代帝认命了。

向管教提出,自己想写书,写写皇宫里的隐秘旧事,写写自己的前半生。

以前,在这里的一群人就等着听广播,和偶尔放一次的电影。

现在,则是观看天幕。

在里面,他们一直都要做些力所能及的活。

以前,不情不愿。

现在,可勤快了。

毕竟,边做工边看,哪比得上把活做完了,搬根小木凳悠哉悠哉看的舒服?

末代帝将这三首歌词抄下来,并记下曲调。

手拿罗盘的人笑问道:“将来准备出去唱曲?”

“以前,唱曲是下九流,现在是文艺工作者。”

“我若能出去,做个说书先生,讲讲皇宫秘事,或者唱唱后人的曲子,高低也是个人民艺术家!”

“哈哈~”这话惹的众人大笑。

“就你?还人民艺术家。”

有一个身体不好,整日只能负责种花之人,指着四周的围墙,嘲笑道:“这里面,我们是反动派,政见不同而已。”

“而你……和倭寇是一个档次的。”

“要我说,就该把你明正典刑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我合成了全世界

王自律

暗体

沣水森

刚离婚,老婆就跪求复合

搬砖汉子

我的空间能修仙

暗夜茗香

亮剑:我带李云龙搞军工

我家有只狗呼噜

国运:扮演张麒麟,我是女版小哥

离殊公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