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54章 三峡移民局的日与夜,四合院局外人,高夫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1996年3月28日,渝州市政府大楼前红旗招展。肖承功站在台阶上,望着广场中央刚刚升起的崭新国旗,仍有些恍惚。
十四天前,全国人大表决通过设立渝州直辖市的决议时,他正在万盛交接工作。
没想到这么快,他就要以三峡移民局局长的身份,参与这座年轻直辖市的历史进程。
\"肖局长,会议室准备好了。\"秘书小周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。
肖承功整了整深蓝色西装的衣领,大步走向三楼会议室。
推开门,二十多张年轻面孔齐刷刷站起来。这些都是从各部门抽调来的骨干,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岁。
\"都坐。\"肖承功把一摞资料放在桌上,\"从今天起,我们就是三峡移民局的第一批'开荒者'了。任务有多重,不用我多说。\"
他展开一张库区地图,红色标记密密麻麻。\"一百二十万移民,两年内完成一期搬迁。时间紧,任务重,但再难也要干,还要干好!\"
会议室鸦雀无声,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。
\"我提议成立青年突击队,明天就下库区。\"肖承功的话掷地有声,\"不亲眼看看,我们制定的政策就是空中楼阁。\"
散会后,小周追上来:\"肖局长,副市长办公室通知,明天上午要听取移民工作初步方案。\"
肖承功脚步不停:\"回复领导,我们全体班子成员正在基层调研,回来后第一时间汇报。\"
\"这...\"小周面露难色,\"会不会...\"
\"移民工作不是纸上谈兵。\"肖承功转头看他,眼神坚定,\"出了问题我负责。\"
次日清晨,三辆越野车驶出政府大院。肖承功坐在头辆车里,膝盖上摊开着笔记本,不时记录沿途所见。
越靠近库区,道路越崎岖,车窗外开始出现\"支持国家建设,舍小家为大家\"的标语,也有些墙上被人用黑漆涂写着\"还我家园\"的字样。
\"前面就是青木镇了。\"当地向导老陈指着远处一片依山而建的村落,\"镇上三百多户,大部分是渔民,对搬迁抵触情绪很大。\"
车刚停稳,一群村民就围了上来。为首的是个满脸皱纹的老汉,古铜色皮肤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。
\"你就是新来的移民官?\"老汉声如洪钟,\"我叫张德海,在江上打了五十年鱼。你们要淹了我的家,先淹了我这把老骨头!\"
人群骚动起来,有人高声附和。肖承功示意安保人员退后,独自走到张德海面前:\"张大爷,我能去您家坐坐吗?就我们俩。\"
老汉眯起眼睛打量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干部,冷哼一声:\"随你。\"
张家是栋两层木楼,堂屋正中央供着尊龙王像,香炉里插着三炷新燃的香。肖承功注意到墙上挂满各种渔具,有些已经泛着包浆,显然年代久远。
\"看够了吗?\"张德海往长凳上一坐,\"要拆就拆,少来这套。\"
肖承功不急着说话,而是走到香案前,恭敬地上了三炷香。这个举动让老汉神色微动。
\"张大爷,我知道您舍不得。\"肖承功坐下来,声音诚恳,\"这江养育了多少代人,谁愿意走?但三峡工程是国策,建成后能保护下游几千万人免受洪水威胁。\"
\"大道理谁不会说?\"张德海拍桌,\"你们当官的知道什么?离了这江,我们算什么?\"
谈话不欢而散。但第二天清晨,肖承功又出现在张家门口,这次带了包茶叶。第三天,他带来一本相册,里面是各个移民新村的照片。
\"您看这云阳新村,专门规划了渔文化展示区,老渔船、渔网都能搬过去。\"肖承功指着照片说,\"还有这所学校,打算开设'小小渔民'课外班,请您这样的老把式去讲课...\"
张德海盯着照片看了许久,突然问:\"你真能保证这些?\"
\"我以党性保证。\"肖承功直视老人的眼睛,\"不仅要搬,还要搬得更好。新村会有自来水、卫生所,孩子们上学再不用划船过江。\"
老汉长叹一声,转身从里屋捧出个木匣子:\"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罗盘,江上讨生活全靠它。你要说话算话...\"
当天下午,张德海带着肖承功走遍青木镇,挨家挨户做工作。老人用当地方言说着什么,不时指向肖承功。渐渐地,紧闭的门一扇扇打开,警惕的目光变得将信将疑。
一周后,当肖承功带着满腿泥泞回到市政府时,等待他的是副市长的震怒。
\"无组织无纪律!\"副市长拍着桌子,\"上级等着听汇报,你倒好,带着人跑没影了!\"
肖承功站得笔直:\"领导,我请求先汇报调研成果,再接受批评。\"
他打开笔记本,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数据和手绘地图:\"库区移民主要顾虑有三点——生计问题、文化断层和补偿标准。我建议采取'五个一'工作法...\"
两小时后,副市长的脸色缓和下来:\"小肖啊,你确实下了功夫。但时间不等人,六月底前必须完成一期移民方案。\"
\"我明白。\"肖承功点头,\"但移民工作既要算经济账,更要算人心账。强推快赶容易出问题。\"
\"你呀...\"副市长摇头,却露出欣赏的目光,\"去吧,需要协调的部门直接找我。\"
接下来的日子,移民局临时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。
肖承功和同事们根据调研情况,将库区划分为十二个片区,每个片区制定个性化安置方案。
渔民集中的地方配套建设水产市场;有传统手艺的村落整体搬迁后规划手工艺街区;对故土情结特别重的老人,则承诺在新村修建\"乡愁纪念馆\"...
6月15日凌晨四点,当《渝州市三峡移民安置总体规划》最后一页定稿时,办公室突然传来欢呼声。小周举着收音机冲进来:\"批了!直辖市正式获批了!\"
所有人愣了一秒,随即爆发出更大欢呼。肖承功走到窗前,东方已现鱼肚白。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醒来,而他们,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。
\"抓紧时间休息。\"他转身对团队说,\"天亮后,真正的硬仗才开始。\"
众人陆续离开后,肖承功独自留在办公室,拨通了父亲的电话。当肖镇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时,这个在群众面前从不示弱的汉子突然哽咽了:\"爸,我怕做不好...\"
\"记住,儿子。\"肖镇的声音沉稳有力,\"真正的共产党人,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群众,而是走在群众前面,扛着红旗领着路。\"
挂掉电话,肖承功翻开工作日志,在新的一页写下:\"1996年6月15日,晴。今天,我和我的城市一起重生。\"
窗外,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洒在奔流不息的长江上。那江水,见证过多少兴衰更替,如今又将见证一场百万移民的大迁徙,见证一个年轻干部与一座年轻城市的共同成长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