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5章 殿试面圣,君前奏对
洪崖洞主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45章 殿试面圣,君前奏对,天工开物,我在古代养妻儿,洪崖洞主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紧接着,他便话锋一转,把自己在青石村的所见所闻,还有自家爹爹张大山的那些“奇思妙想”和成功经验。
都一一融入到了自个儿的策论之中。
他提出,要想强兵固圉,就得先让百姓富足,国库充盈。
而富民强国之道,首在兴农。
他详细阐述了那曲辕犁、龙骨水车、水碓磨坊等新式农具和水利设施,对于提高耕作效率、增加粮食产量的巨大作用。
又建议朝廷,应该鼓励各地推广这些利民之器,并设立专门的机构,来研究和改良农耕技术。
其次,便是要“以工辅农,工商并举”。
他以青石村的砖瓦窑、榨油坊、布坊、酒酱坊为例,说明发展乡村手工业,不仅能吸纳富余劳动力,增加百姓收入,还能繁荣地方经济,增加朝廷税收。
他还大胆地提出,朝廷应该适当放宽对商贾的限制,鼓励货物流通,如此才能让天下的物产,各得其所,互通有无。
最后,便是这“教化为先,藏富于民”了。
他认为,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,就得开启民智,让百姓都识文断字,明晓事理。
他还以青石村开办村学,不仅教认字,还教算术、农事等实用知识为例。
说明这教化,不仅仅是让百姓懂得忠君爱国的大道理,更要让他们掌握安身立命的真本事。
如此一来,民智开了,民力强了,国家自然也就跟着富强了。
他这篇策论,写得是洋洋洒洒,有理有据,还带着那么一股子说不出的……泥土芬芳和实干精神。
比起那些只会掉书袋、空谈误国的八股文章,那可真是……清新脱俗,独树一帜了。
宁宣宗坐在龙椅之上,听着底下那些大臣们,轮流念诵着新科进士们的策论。
大多都是些个陈词滥调,听得他是昏昏欲睡,兴致缺缺。
可当他听到张小山这篇策论的时候,那原本有些倦怠的眼神,却是猛地一亮!
“嗯?此子所言,倒也有些个新意。”宁宣宗微微坐直了身子,示意那念诵的官员,把张小山的策论,再仔仔细细地,念上一遍。
等听完之后,他更是抚须沉吟,脸上露出了几分赞赏之色。
“这个张小山,便是南阳府举荐上来的那个解元,其父张大山献犁有功的那个?”宁宣宗开口问道。
旁边一位内阁大学士连忙躬身回道:“回禀陛下,正是此人。”
“好!好一个‘以工辅农,工商并举,藏富于民,教化为先’!”宁宣宗点头赞道。
“此子虽然年轻,这见识倒也不凡,能从那乡野之间,总结出这般切中时弊的道理来,实属难得。”
他当即便对张小山说道:“张小山,你上前来回话。”
小山闻言,心里头虽然也是紧张得很,可面上却还算镇定。
他连忙走出班列,来到大殿中央,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。
“微臣张小山,参见陛下。”
“平身吧。”宁宣宗和颜悦色地说道,“朕看了你的策论,里头提到了不少关于农事改良、手工业发展的具体法子,听着倒也新鲜。”
“你且跟朕仔仔细细地说说,你们那青石村,是如何从一个贫瘠小村,变成如今这般模样的?那些新奇的农具和作坊,又是如何想出来的?”
小山定了定神,便把自己在青石村的所见所闻,还有自家爹爹张大山如何带领村民们兴修水利、改良农具、开办各种作坊、改善民生的种种事迹。
都原原本本地,捡着要紧的,跟圣上回禀了一遍。
他说话虽然还带着几分乡音,可那条理却清晰得很,语气也诚恳。
把个青石村那翻天覆地的变化,说得是活灵活现,引人入胜。
宁宣宗听得是津津有味,时不时地,还会插嘴问上几句。
比如那曲辕犁到底比旧犁省了多少力气,那水碓磨坊一日能磨多少粮食,那棉花大豆的亩产到底有多高等。
小山也都一一据实回答,不敢有半分隐瞒和夸大。
这一问一答之间,大殿之上的那些文武百官们,也都渐渐地,被小山所描述的那个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青石村给吸引住了。
他们怎么也没想到,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山村里头,竟然还藏着这般惊人的智慧和改变的力量。
尤其是当小山说到,他爹张大山,一个目不识丁的庄稼汉,竟然能凭着自个儿的琢磨和从“古籍”上看来的零星记载,就弄出那么多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来的时候。
宁宣宗更是龙颜大悦,抚掌笑道:
“好!好一个‘天工巧匠’张大山!好一个‘实学解元’张小山!”
“朕先前只当那曲辕犁已是奇巧,却不想,这青石村竟还有如此之多的利民之举,惠民之策!”
“看来,这高手在民间,古人诚不我欺啊!”
他对张小山说道:“张小山,你年纪轻轻,便有此见识和担当,实乃我大宁朝之幸事。”
“朕对你,可是寄予厚望啊!望你将来,能将你在青石村所学所悟,推行到更广阔的天地,为我大宁的江山社稷,多做贡献!”
小山听了,也是激动得热血沸腾,连忙再次叩首谢恩。
“微臣张小山,定不负陛下厚望,必当竭尽所能,为国为民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