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47章 岐仁堂的"交心方":补坎益离丹巧治心神不宁,岐大夫的悬壶故事,张泓光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\"放心,这方子是补阳不燥。\"岐大夫笑着说,\"桂心是温的,不是燥的,能引火归元;蛤粉是咸寒的,能滋阴,就像烧火时锅里总得有点水,不然锅就烧裂了。用生姜煎水送服,生姜能散寒,还能助脾胃运化,你脾胃不弱,药劲儿才能到地方。\"
他又叮嘱:\"一天三次,饭后吃。吃了药可能会觉得身上暖乎乎的,那是坎阳起来了,别怕。注意别吃生冷的,晚上早点睡,别熬夜耗心火。\"
王秀兰拿着药走的时候,雨还没停。岐大夫望着她的背影对小林说:\"你看她的舌苔白腻,脉细弱,小便清长,都是阳虚的象。郑钦安说这种病是'阳弱不能内守而浮',阳气浮在外面,所以出汗;不能下交,所以心慌失眠。补坎益离丹就是要把浮在外面的阳气拉回来,让它回到坎里,再顺着路子上达离位,水火一交,病就好了。\"
过了五天,王秀兰又来了。这次她脸上有了点血色,眼下的乌青淡了些:\"岐大夫,这药真管用!\"她一进门就说,\"这两天能睡仨钟头了,心慌也轻了,昨晚隔壁吵架,我居然没吓着,就是身上还是有点汗。\"
岐大夫给她把了脉,脉比之前有力了些:\"汗还没停,说明阳还没完全归位。郑钦安说'阳欲下交而不得'就会出汗,等阳气能顺利下交了,汗自然就收了。药接着吃,再给你加片生姜,增强温中的劲儿。\"
小林正在整理药柜,看到四逆汤的方子,好奇地问:\"师父,补坎益离丹和四逆汤都是补阳的,有啥不一样啊?\"
岐大夫指着两种方子的药材:\"四逆汤是附子、干姜、甘草,干姜温脾阳,附子温肾阳,劲儿猛,适合阳虚到手脚冰凉、脉微欲绝的急症,就像给快灭的火堆泼点煤油,一下子能烧起来。补坎益离丹用桂心不用干姜,桂心偏于温通血脉,引火归元,再加上蛤粉滋阴,劲儿缓和,适合慢慢调理心肾不交的虚证,就像给火堆慢慢添柴,让火持续烧旺,还不伤锅。\"
他又翻到《医法圆通》里的话:\"你看郑钦安把补坎益离丹和白通汤归为一类,说它们都是'扶阳,交通水火',但白通汤有葱白,通阳的劲儿更急,适合阴盛隔阳的重证;补坎益离丹加了蛤粉和甘草,更偏于调和,适合你王婶这种不算太重,但缠绵不愈的。\"
王秀兰听得连连点头:\"可不是嘛,我这病不急,但磨人,就像锅里的水总烧不开,温吞水似的。\"
\"就是这个理。\"岐大夫笑着说,\"你这是虚证,得慢慢补,不能急。就像种地,地太干了,得先浇点水,再慢慢施肥,一下子浇太多水,苗反而会烂根。\"
又过了七天,王秀兰踩着干爽的秋风来了。她穿了件枣红色的外套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脸上透着红光:\"岐大夫,太谢谢您了!我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,心慌早没了,昨天进货搬箱子都不喘了,夜里也不出汗了。\"
她从布包里掏出一兜新摘的冬枣:\"您尝尝,自家树上结的,甜着呢!\"
岐大夫接过冬枣,给王秀兰把了脉:\"脉缓有力了,舌苔也薄了,水火既济了。药可以停了,平时多吃点山药、莲子,补补脾胃,脾旺了,心肾相交就稳当了。\"
小林送王秀兰出门,回来时手里拿着本《医法圆通》:\"师父,郑钦安说这方子还能治目病,这是为啥?\"
岐大夫坐在竹椅上,慢悠悠地说:\"肝开窍于目,而肝属木,得水火滋养——心火温煦,肾水润养,木才能旺。心肾不交,肝木失养,眼睛就会出问题。补坎益离丹让水火相交,肝木得养,目病自然就好了。就像树得有阳光雨露才能长青,缺一样都不行。\"
他指着窗外的老槐树:\"你看这树,根在土里(坎),叶在天上(离),根吸水,叶聚阳,阴阳相交才能枝繁叶茂。人也一样,心肾相交才能神清气爽,这补坎益离丹,就是帮人重新接好'水火线'的方子啊。\"
秋雨停了,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,照在岐仁堂的药柜上,几百个药抽屉泛着温润的光。小林看着师父批注的《医法圆通》,忽然明白,那些看似复杂的医理,其实都藏在日常生活里——就像烧开水要火与锅相配,就像树要根与叶相依,人的心与肾,也总得好好\"交心\"才行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