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68章 岐仁堂里的"消鼓记":养好正气,病自退,岐大夫的悬壶故事,张泓光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诊脉时,岐大夫的手指在腕上搭了片刻,点了点头:\"脉缓过来些了,但还是虚。舌苔呢?\"
小柱张嘴,舌苔薄了不少,白腻苔变成了淡淡的一层,齿痕也浅了些。\"这几天吃了啥?\"
\"就小米粥,烂面条,昨儿喝了点鸡蛋羹。\"王婶接话说,\"不敢给他瞎吃,我天天盯着呢。\"
岐大夫笑了笑:\"这就对了。脾胃刚缓过劲,得给它慢慢添柴。你看那灶台,刚点燃时只能小火慢慢烧,猛地添一大捆柴,反倒会把火压灭。\"
他转身开方子,这次拣的药和上次不同,多了些柴胡、升麻,还有神曲、麦芽。\"小林,记着,这叫升降和气汤。\"
\"师父,这方子是......\"小林看着药方,见柴胡、升麻都是往上提的药,神曲、麦芽是助消化的,有点不明白。
\"他现在湿邪退了些,但气还不顺。\"岐大夫一边称药一边说,\"脾胃就像个磨盘,不光要能转,还得上下通气。你看他说话还喘,是气升不上去;肚子还有点胀,是气降不下来。柴胡、升麻是往上提的,让清气升上去;神曲、麦芽是往下导的,让浊气降下来。一升一降,气顺了,饭才能吃进去,正气才能长。\"
小柱摸了摸肚子,小声说:\"现在不那么胀了,就是还有点沉,能吃下小半碗粥了。\"
\"慢慢来。\"岐大夫把药包好,\"《黄帝内经》说'大积大聚,衰其大半而止'。治病跟种地一样,得顺着节气来,不能拔苗助长。你这病是攒了小半年的,好也得一步一步来。\"
王婶拿起药包,又把竹篮往岐大夫面前推了推:\"尝尝我做的米糕,纯糯米的,没放糖,养胃。\"
岐大夫也不推辞,拿起一块放进嘴里。米糕软糯,带着淡淡的米香。\"手艺好啊,比我那口子做的强多了。\"
正说着,门口进来个抱着孩子的妇人,孩子哭得震天响,嘴里还不停地吐奶。王婶识趣地带着小柱走了,临走时又回头叮嘱:\"那硬块......真不用管?\"
\"管,但不是现在。\"岐大夫挥挥手,\"养足了正气,它自个儿就走了。\"
四
接下来的日子,小柱每隔五天来复诊一次。黄梅天渐渐过去,天开始热起来,巷子里的梧桐树长出了浓密的叶子,蝉鸣声一天比一天响。
第一次复诊,岐大夫在方子里加了三钱山药。\"山药能补脾气,还能固肾气。\"他跟小林解释,\"肾是'先天之本',脾胃是'后天之本',后天补好了,也得帮先天添点劲儿。\"
第二次复诊,小柱说夜里偶尔还会出汗,岐大夫又加了二钱莲子。\"莲子能养心安神,汗为心之液,心稳了,汗就收了。\"
第三次来,小柱肚子已经明显小了,能自己走进来,还能笑着跟小林打招呼。他说现在能吃下一碗粥了,夜里睡得安稳,就是左肋下还有点隐隐的沉。
\"快了。\"岐大夫诊完脉,提笔在方子上加了一钱鸡内金,\"这是鸡的胃内膜,能帮着磨化积滞。现在正气足了,加点这个,就像主人家有劲儿了,轻轻一推,那点剩下的'积'就出去了。\"
小林看着方子,发现从头到尾,都没用到三棱、莪术那些攻伐的药,最多就是最后加了点鸡内金。\"师父,罗天益的医案里,也是这么治的?\"
\"嗯。\"岐大夫点点头,\"罗天益说,'养正积自除'。就像一屋子都是好人,那一个坏人待不住。你看小柱,现在能吃能睡,气色也好了,这就是正气长起来了。\"
他指着窗外,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来,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。\"你看那树,根扎得深,狂风暴雨也吹不倒;根浅了,一阵风就倒。这根,就是正气。\"
小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低头把方子抄在本子上,本子上已经记了不少,每一页都透着淡淡的药香。
五
一个月后的傍晚,夕阳把岐仁堂的门涂成了暖黄色。小柱跟着王婶走进来,这次他腰杆挺得笔直,穿着件新t恤,肚子平平整整的,青筋全消了,脸上红扑扑的,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。
\"岐大夫!全好了!\"他声音洪亮,不像之前那样细声细气了,\"昨天去医院做了个b超,人家说啥都没有了!我今天跟工友打了场篮球,一点不碍事!\"
王婶在旁抹着眼泪,这次是高兴的泪:\"真是遇上活菩萨了!要不是您,这孩子还不知道咋样呢......\"
岐大夫让小柱坐下,按了按他的左肋下,又摸了摸肚子,确实平软了,硬块没了。诊脉时,脉象平稳有力,不再是之前的虚浮了。
\"好了就好。\"岐大夫笑着说,\"但别大意,以后可得好好吃饭。\"
\"知道知道!\"小柱连连点头,\"我现在天天吃早饭,厂里食堂的粥,再买个馒头,晚上回家自己煮面条,放俩鸡蛋,再也不吃那冰啤酒麻辣烫了!\"
王婶从篮子里拿出个红布包,递过来:\"岐大夫,这点心意您收下,谢谢您救了小柱......\"
岐大夫摆摆手:\"心意领了,钱已经给过了。治病救人,是医者的本分。\"
推辞了半天,王婶把红布包又揣了回去,只是把篮子里的青菜往柜台上放:\"这是自家种的,没打农药,您收下尝尝。\"
送走母子俩,小林收拾着药柜,见师父站在窗边,望着天边的晚霞出神。\"师父,您在想啥?\"
\"想李东垣先生的话。\"岐大夫转过身,眼里带着笑意,\"《脾胃论》里说,'人以胃气为本'。这世上的病,看着千奇百怪,说到底,很多都是脾胃出了问题。把脾胃养好,正气足了,病自个儿就跑了。\"
他拿起桌上的《罗天益医案》,翻到其中一页,指着上面的字:\"你看,罗天益说'先师之旨,在于养正'。咱们当大夫的,不光要会开方子,更要懂这个理。\"
小林凑过去,见那页上写着\"正足则邪退,胃和则积消\",旁边还有师父用朱砂笔圈过的痕迹。
暮色渐浓,岐仁堂的灯亮了起来,橘黄色的光透过窗纸,照在青石板路上,像一汪温暖的水。药柜里飘出的药香混着晚风,远远地散出去,和巷子里饭菜的香气融在一起,温柔得像一句古老的叮嘱。
小林看着师父整理药方的背影,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什么。所谓医者,或许不只是治病,更是帮着病人找回那股子正气,就像在黄梅天里,帮着那受潮的屋子,重新透进光来。而这光,从来都在人自己身上,只是有时需要有人轻轻点拨,让它重新亮起来。
那天晚上,小林在日记里写道:\"正气如灯,灯亮则邪自退。医者,添灯人也。\"写完,他闻了闻日记本,好像也染上了淡淡的白术香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